豬病專題:什麼是口蹄疫?
病原:
口蹄疫(FMD)是一種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疾病,常見於豬、牛、羊等偶蹄動物。口蹄疫病毒屬於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屬,主要包括七种血清型:O、A、C、Asia-1、SAT1(南非1型)、SAT2(南非2型)和SAT3(南非3型),每種血清型又包含多個亞型。雖然感染不同血清型病毒的動物臨床症狀相似,但不同血清型之間並沒有交叉免疫。例如,感染O型病毒引起的口蹄疫後康復的豬隻對O型病毒具有免疫力,感染其他血清型病毒仍會導致口蹄疫。

流行病學:
口蹄疫病毒易感動物主要有牛、豬、羊及各類野生動物,感染動物約33種。自然感染的動物通常僅限於偶蹄類動物。傳染源主要為病畜及帶毒動物。病毒傳染性極強,透過水泡液、排泄物、分泌物和呼出氣體傳播,污染飼料、空氣、設備和環境。未經消毒的屠宰動物的肉、內臟、血液、皮膚和廢水是主要傳播源。豬隻感染口蹄疫病毒後,病毒首先在喉嚨和肺部上皮細胞內累積繁殖。感染豬呼出到空氣中的病毒量約為牛隻的20倍,空氣傳播是豬場內傳播的主要途徑。
此病通常透過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但也可透過傷口甚至完整的黏膜和皮膚傳播。精液和乳汁中含有大量病毒,也可能成為傳播源。口蹄疫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溫度和光照等自然條件直接影響病毒的存活,因此此病具有季節性,在較寒冷的冬春季節疫情較為常見,而在炎熱的夏秋季節則較少見。在高密度環境中飼養的豬極易感染,一旦感染,疫情就會迅速蔓延。
豬口蹄疫的症狀:
症狀表現為豬冠、蹄跟、蹄裂、趾間、吻部皮膚、口腔、顎部、頰部和舌頭黏膜上出現大小不一的水皰和潰瘍。母豬的乳頭和乳房也可能出現水泡。感染豬會出現嗜睡、發熱和食慾不振的症狀。當病毒感染蹄部時,蹄溫升高,跛行加重,常導致蹄變形或脫落。感染豬可能會躺下,無法站立。水皰內充滿清澈或略帶渾濁的漿液,並迅速破裂,露出邊緣清晰、深紅色的潰瘍表面。如果沒有發生繼發性細菌感染,患處會在1-2週內結痂癒合。如果蹄部感染嚴重,癒合可能需要3週以上。感染口蹄疫的成年豬死亡率一般低於3%。
仔豬感染時,水泡症狀不明顯,主要症狀為腸胃炎、心肌炎,死亡率達80%以上,妊娠母豬可能出現流產。病毒進入易感動物體內後,先在侵入部位的上皮細胞中增殖,引起漿液性滲出,形成原發性水皰(第一期水皰),通常不易察覺。 1-3天后,病毒進入血液,引起發燒和全身症狀。病毒隨後到達其易感部位,如口腔黏膜、蹄部、乳房皮膚等,形成次級水皰(第二期水皰)。水皰破裂後,體溫降至正常,血流中病毒逐漸減少、消失,感染豬隻進入恢復期。病毒可侵入仔豬心肌,導致心肌組織變性或壞死,出現灰白色或淡黃色條紋或斑點,俗稱「虎心」。

預防與控制:
1.疫苗接種和免疫:
目標是保護易感動物,增強其免疫水平,並降低口蹄疫疫情的嚴重程度和蔓延速度。當滅活油佐劑疫苗的注射密度達到80%以上時,可有效控制口蹄疫疫情。免疫方案可採取年度計畫免疫、環狀免疫和疫區單側區域免疫等方式。疫苗的選擇、劑量和頻率應根據疫情情況而定。常規免疫應確保每年2-3劑,每劑至少含有3 PD50(保護50%族群所需的劑量)。緊急免疫應將劑量增加到每頭動物6 PD50,並可能需要額外的加強劑量。
2.豬口蹄疫疫情緊急應變措施:
•(1)立即撲殺感染豬及豬群,可採用電擊或註射相應藥物的方法。用2-3%燒鹼溶液消毒環境。在同一區域內對健康豬進行免疫,每次5毫升常規疫苗或3毫升高效疫苗。 15天後進行加強免疫。每日1-2次,使用1:100濃度的消毒液(樂克消毒粉)徹底消毒豬舍及周圍環境。限制豬隻活動,密切監測疫情,並向當地疫情防治中心報告,防止疫情進一步蔓延。
•(2)疫情嚴重,緊急免疫無效的,應立即封鎖整個豬場,通報疫病防治部門,並組織人員對週邊區域進行易感動物監測。暫停運輸,並設定消毒檢查點。豬場應封鎖2-3個月。
3.治療方法:
•(1)外源性口蹄疫抗體(超級免疫蛋白-V),可肌肉注射,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1毫升(初始劑量的兩倍)。可有效控制心肌炎,降低死亡率。也可用於緊急免疫。 (若有混合感染,應合併使用對病情敏感的抗生素。)
•(2)局部治療,以0.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患處,再塗上1%~2%碘甘油或龍膽紫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