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病專題:赤痢
2025年2月28日
豬病專題:赤痢
病原
病原體是C型產氣莢膜梭菌,也稱為C型韋爾奇梭菌。這是一種革蘭氏陽性、有莢膜、不運動的厭氧桿菌,其橢圓形孢子位於細菌體的中心。此菌能產生致命毒素,主要為α、β毒素,可引起仔豬腸毒血症、壞死性腸炎。孢子形成後,細菌對外在條件具有強烈的抵抗力。
流行病學
此病主要感染1至3日齡的仔豬,一週齡以上的仔豬很少發病。死亡率一般為20%~70%,有時可達100%。這些細菌通常存在於母豬的腸道中,並透過糞便排出,污染母豬的乳頭和墊料。當新生仔豬在出生後不久吸食母豬的乳汁或攝取受污染的物質時,細菌就會進入空腸並增殖,從而引起感染。這種疾病會影響豬和羊,也會感染牛、馬、雞和兔子。
症狀
本病依病程可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亞急性型、慢性型。
- 最急性型:仔豬可能在出生後1天內出現症狀。症狀往往不明顯,受感染的仔豬體質虛弱,很快就會病情危急,最終死亡。
- 急性型:這個比較常見。病豬不斷排出紅褐色、含有灰色組織碎片的稀便,且日漸消瘦無力。該疾病通常持續兩天,患者通常在第三天死亡。
- 亞急性型:仔豬出現持續性腹瀉。最初,它們排出黃色軟便,後來變成液體,含有壞死的組織碎片。受感染的仔豬會嚴重體重減輕和脫水,通常會在 5 至 7 天內死亡。
- 慢性型:感染的仔豬可能會出現間歇性或持續性腹瀉,持續一週以上,糞便呈黃灰色和糊狀。空腸呈深紅色,充滿血性液體,絨毛壞死。腸系膜淋巴結呈鮮紅色。久治不愈,以壞死性發炎為主,黏膜上形成黃色或灰色壞死性假膜,易剝落。腸腔內有壞死組織碎片。腎臟呈現灰色,腹水可能增加並帶有血性液體,有時會出現胸腔積水。
預防和治療
豬圈和周圍環境的良好衛生和消毒至關重要,尤其是分娩舍。母豬分娩前應清洗、消毒乳頭。使用Roxycide消毒劑有助於減少疾病的發生和傳播。目前常用給懷孕母豬免疫魏氏梭菌C型氫氧化鋁苗、仔豬赤痢乾粉苗。母豬分娩前一個月肌肉注射疫苗5毫升,2週後再注射10毫升,使母豬獲得免疫。新生仔豬吸食母豬初乳可獲得被動免疫,這是預防此病最有效的方法。
仔豬注射抗豬赤痢血清,每公斤體重3毫升肌肉注射。這提供了足夠的保護,但早期注射對於獲得更好的療效至關重要。一旦發現疾病,治療應包括透過胃管給予頭孢噻肟,氟苯尼考,氟喹諾酮類,利高生,小蘗鹼,磺胺二甲氧嘧啶SMM +甲氧芐啶TMP或其他藥物,以及口服蒙脫石和鞣酸蛋白。補充水和電解質(水、葡萄糖、NaCl、KCl、NaHCO3)至關重要。嚴重者可依需求使用洛哌丁胺或阿托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