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病專題:偽狂犬病
病原
偽狂犬病毒(ADV 或 PRV)屬於 皰疹病毒科科、亞科 皰疹病毒亞科,並被歸類為 南部皰疹病毒1型這是一種皰疹病毒,可在多種動物中引起發燒、嚴重搔癢和腦膜腦炎等主要症狀。豬是PRV的宿主和傳染源,而人類對此病毒不易感。 PRV對乙醚、丙酮、氯仿和酒精等脂質溶劑高度敏感,且對消毒劑無抗藥性。可使用Roxycide消毒液滅活此病毒。
流行病學
豬是偽狂犬病毒(PRV)的主要宿主,但其他牲畜,如牛、羊、貓和狗,也可能被自然感染。許多野生動物、食肉動物和野生囓齒動物也易感。除豬外,所有易感物種感染PRV都會導致死亡。偽狂犬病有一定的季節性流行,在寒冷季節更為常見,但由於病毒在低溫下存活率更高,因此在其他季節也會出現。
在豬隻中,PRV 主要透過鼻腔分泌物傳播,但乳汁和精液也可能是傳播途徑。在養豬場,排出病毒的感染豬是健康豬的主要傳染源。此外,受污染的人員和設備在病毒傳播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空氣傳播是 PRV 傳播的最重要途徑。
臨床症狀
偽狂犬病毒(PRV)的臨床表現主要取決於感染病毒株的毒性、病毒量和感染豬隻的年齡,其中年齡是最重要的因素。與其他皰疹病毒類似,PRV感染在幼豬身上最為嚴重。
●新生仔豬:新生仔豬感染此病死亡率高。臨床上,仔豬出生第一天表現正常,但第二天即出現症狀,3-5 天內死亡率最高。有時整窩仔豬都會死亡。感染的仔豬會出現嚴重的神經症狀,如嗜睡、叫聲異常、嘔吐和腹瀉。死亡通常在出現症狀後 1-2 天內發生。屍檢發現腎臟有點狀出血,有時還會出現肺水腫和腦膜充血或出血。對於 15 日齡以下的仔豬,疾病極為嚴重,死亡率可達 100%。症狀包括突然發病,高燒超過 41°C,極度嗜睡,震顫,動作不協調,抽搐,嘔吐和腹瀉,很少能康復。
●斷奶仔豬:感染導致的發生率約為 20–40%,死亡率為 10–20%,其特徵是神經系統症狀、腹瀉和嘔吐。
●成年豬:通常為亞臨床感染,即使出現症狀,也僅輕微。感染豬隻可能出現發燒、嗜睡、嘔吐和咳嗽等症狀,通常在4-8天內恢復。
●懷孕母豬:感染可導致流產、木乃伊胎或死產,其中最常見的後果是死產。此前罕見的劇烈搔癢症狀,如今卻屢見不鮮。
偽狂犬病的另一個顯著表現是導致種豬不孕。近年來,春季疫情導致離乳仔豬死胎或感染偽狂犬病,進而導致母豬不育,返情率高達90%,且多次配種失敗。感染的公豬可能出現睪丸腫脹、萎縮,並喪失繁殖能力。
綜合防治
1.治療: 目前,偽狂犬病尚無特效治療方法。緊急情況下,高免疫血清療法可降低死亡率。疫苗接種是防控偽狂犬病的主要措施。現有的疫苗包括常規減毒疫苗、滅活疫苗和基因敲除疫苗(包括減毒活疫苗和滅活疫苗)。這些疫苗可有效減輕或預防臨床症狀,最大限度地減少疾病造成的經濟損失。
2.滅鼠:消滅豬場囓齒動物是預防偽狂犬病的關鍵。此外,嚴格控制犬、貓、鳥等動物進入豬場,規範人員流動,徹底消毒,進行血清監測,對疾病的防治也發揮正面作用。
免疫方案
●滅活疫苗:
○種豬(包括公豬):接種首針疫苗,4-6週後加強針,之後每六個月加強針一次。在母豬分娩前約一個月進行加強劑接種,以確保獲得強效免疫力,保護哺乳仔豬直至斷奶。
○後備種豬:斷奶時接種1劑,4~6週後加強免疫1劑,之後依種豬免疫程序進行。
○育肥仔豬:斷奶時接種1劑,屠宰前無需再接種。
●減毒活疫苗:
○種豬:接種首針,4~6週後加強針,以後每半年接種一次。
○育肥豬:斷奶時接種1劑,屠宰前無需再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