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水體主要污染物及其對水生動物的影響
對於水產養殖而言,管理養殖池的污染物至關重要。水產養殖水中常見的污染物包括含氮物質和磷化合物。含氮物質包括氨氮、亞硝酸鹽氮、硝酸鹽氮、溶解性有機氮等。磷化合物包括活性磷酸鹽和有機磷。本文探討了水產養殖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對水生動物的影響。為了方便記憶和理解,我們先來看一個簡化的圖表。
水產養殖池塘污染物名稱 | 對水生動物的影響 |
氨氮 | 損害魚體表皮組織及魚鰓,導致酵素系統紊亂; 影響水產動物的正常生長發育;降低水產動物體內攜氧能力,阻止體內有毒物質的排出。 |
亞硝酸鹽 | 降低血液中血紅素的攜氧能力,導致水產動物缺氧死亡。 |
硝酸鹽 | 高濃度的硝酸鹽會影響水產養殖產品的口感和品質。 |
溶解有機氮 | 導致病原菌和有害微生物的過度增殖,使水質惡化,造成養殖生物生病、死亡。 |
活性磷酸鹽 | 造成水中藻類、細菌過度生長,消耗氧氣,損害魚類生長。 |
下面我們會進行具體的解釋。
氨氮是水產養殖水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主要來自水體中養殖動物殘餌的分解和代謝物的產生。氨氮在系統中的累積會損傷魚類的表皮組織和鰓,破壞生物酶活性系統。即使低濃度的氨氮(>1 mg/L)也會對水產養殖動物產生毒性作用,尤其是劇毒的非離子氨,在很低的濃度下就能造成傷害。環境中氨氮濃度的增加也會導致水生生物排泄含氮物質減少,減少其對含氨物質的攝取,最終影響水產動物的正常生長發育。環境中高濃度的氨氮也會影響水產動物的滲透平衡,導致其氧轉移能力下降,無法排出體內的毒性物質。國內外對水產養殖水體處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氨氮的處理上。
水產養殖中的亞硝酸鹽主要是硝化或反硝化過程中產生的中間產物。它可以透過水產養殖動物的鰓進入體內,降低血液中血紅素的攜氧能力,導致水產養殖動物缺氧死亡。需要注意的是,亞硝酸鹽在水體中的積累,尤其是在新建的養殖系統中,會對水產養殖生物產生顯著的毒性作用。
硝酸鹽對魚類的毒性相對較低,因此沒有特定的濃度限制,但高濃度會影響水產養殖產品的口感。硝態氮在反硝化過程中也會生成亞硝態氮,亞硝態氮對水產養殖生物具有毒性。文獻報導顯示,硝態氮的累積會導致水產養殖生物生長緩慢和疾病。一般認為,在鮭魚養殖過程中,水中硝酸鹽濃度應維持在7.9毫克/公升以下。因此,在養殖水體處理過程中,各種氮轉化方式不應盲目地單獨轉化為硝態氮,也應考慮去除硝態氮。
養殖水體中溶解性有機氮主要來自養殖生物的殘留飼料、排泄物、代謝物。養殖水體中溶解性有機氮結構相對簡單,生物降解性好,易於被微生物利用,透過常規生物處理製程即可達到良好的去除效果。當水體中溶解性有機氮濃度不高時,對水生生物的影響較小。但當有機氮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可促進病原有害微生物的增殖,導致水質惡化,造成養殖生物疾病甚至死亡。
水溶液中的活性磷酸鹽可能以PO3-4、HPO2-4、H2PO- 4和 H₃PO4,其相對比例(分配係數)隨pH值變化,能被藻類、細菌和植物直接利用。活性磷酸鹽對魚類的直接危害較小,但能促進水體藻類和細菌大量生長,消耗氧氣,抑制魚類生長。養殖水體中磷酸鹽的去除主要依賴化學沉澱法和吸附法。化學沉澱法是在水體中加入化學藥劑,經由化學沉澱過程形成磷酸鹽沉澱,再經由絮凝、固液分離去除水中的磷酸鹽。吸附法是利用比表面積大、孔隙眾多的吸附劑,使廢水中的磷發生離子交換、配位絡合、靜電吸附和表面沉澱等反應,以去除水中的磷。
總磷是指可溶性磷和顆粒態磷的總和。水體中的可溶性磷又可分為可溶性有機磷和可溶性無機磷,其中可溶性無機磷主要以活性磷酸鹽的形式存在。顆粒態磷是指存在於水體懸浮顆粒表面或內部的磷形態,水生動物通常難以直接使用。顆粒態有機磷主要存在於水生動物組織的細胞組織和有機碎屑中,顆粒態無機磷主要吸附在懸浮黏土礦物上。
綜上所述,水產養殖最重要的任務是調控養殖水環境,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創造一個平衡的水環境,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如何調控水環境,我們將在後續文章中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