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各階段池塘底部條件的變化
2024年8月13日
水產養殖各階段池塘底部條件的變化
眾所周知,水質控制在水產養殖中至關重要,而水質的好壞與池塘底質狀況密切相關。良好的池塘底質有利於水產養殖的發展。本文將重點放在水產養殖過程中各階段的池塘底質變化以及相應的措施。
在水產養殖過程中,池塘底部通常會經歷有機化、還原、毒化、酸化四個變化。
水產養殖的早期階段—組織
在水產養殖初期,隨著餵食量的增加,池塘底部碎屑、殘留飼料和糞便的堆積會導致有機物逐漸積累,這個過程稱為有機化。此時,水中的氧氣相對充足。主要目標是分解池塘底部的污泥和糞便,將其轉化為無機鹽和營養物質,以促進藻類生長並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可以使用微生物菌株來幫助分解污泥和糞便。
水產養殖中期—減量
隨著水產養殖的進行,特別是水生動物攝食高峰期,飼料餵食量不斷增加,導致池塘有機物逐漸積累,超過水體的自淨能力。大量的有機廢棄物在池底進行厭氧分解,導致水體黑臭,並進入還原階段,水體逐漸缺氧。例如,硫酸鹽轉化為硫化氫,氨氮轉化為亞硝酸鹽。還原的結果是池底氧氣嚴重不足,導致池塘缺氧。在此階段,建議使用氧化劑進行池底改質,例如過硫酸氫鉀複合肥料、過碳酸鈉等。這些氧化劑可以氧化池底污泥,降低耗氧量,提高氧化電位,進而解決黑臭問題。
水產養殖中後期-中毒
在中後期,池塘會產生大量的有毒物質,包括硫化氫、氨氮、亞硝酸鹽和甲烷。尤其是硫化氫和亞硝酸鹽,會導致魚、蝦、蟹等呼吸困難,甚至窒息。因此,當亞硝酸鹽和氨氮水平升高時,建議使用解毒劑來中和這些有毒物質。
水產養殖後期—酸化
養殖後期,由於大量有機物厭氧發酵,池底呈酸性,pH值降低,硫化氫毒性增強。此時可在污泥堆積較多的區域施用石灰,以中和池底酸性,提高pH值,降低硫化氫毒性。